“让老区人民先渡过难日子”
——门头沟区政协“同心抗洪”行动综述
“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”,是新时代门头沟区一切工作的主旨,也是区政协谋划推动各项履职的首要目标。洪灾来袭,这个目标陡然聚焦、一下子变得紧迫具体,那就是“让老区人民先渡过难日子”。
7月29日至8月1日,暴雨倾注京津冀、洪水突袭门头沟。“百年一遇”“极端罕见”“140年以来最大”的降雨强度,不但打破了地区水文气象地质多项尘封记录,也刷高了地区百姓蒙受自然灾害伤害的惨烈等级:有记录以来破坏程度最强、受灾范围最广、经济损失最大......全域都能让首都市民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门头沟,经“砂砾淤泥洗面”,变得满目疮痍。
为减少损伤、抗洪抢险,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、党中央运筹指挥和市委区委部署调度下,门头沟进行了全体总动员,上演了绝地大救援,开启了灾后大重建。在此中间,由政协组织发起的“同心抗洪”行动和政协委员组建的“政协方阵”,发挥了独特的协同、支援、参谋、助推作用。
全员出动,打响政协“同心抗洪”总体战
8月1日,暴雨持续。
面对暴雨诱发山洪、洪灾危害加剧的严峻局面,门头沟区委区政府果断发出《致全区人民的一封信》,对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做出全面动员。区政协随即响应,第一时间向全体委员发出倡议,发动大家竭尽所能参与进来,并对“如何行动、怎样发力”做出明示,打出的旗号主题鲜明,那就是——“同心抗洪”。
战旗亮相,回声嘹亮,广大委员参与愿望强烈。这主要在于,洪水危及群众、“抗洪”激人斗志,另外,“同心行动”机制也在此时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动员作用。一直以来,门头沟区政协深耕“同心行动”履职品牌,每逢区里大事、要事,都会主动设置“同心行动”主题,发动委员广泛参与,锚定中心画圆、围绕公转自转、聚焦决策献策,影响和带动社会各方面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。这几年,区政协开展了“同心战疫”“同心创城”“同心招商”等多项“同心”系列行动,委员参与其中身受历练,“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”已内化为履职信条。面对“抗洪”这项急难险重任务,“内化”立即得到行动“转化”。
区政协“同心抗洪”行动,总体分为三个层面:
——政协领导牵主线、抓全面。在区委领导下,区政协党组班子完全融入区防汛抢险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指挥体系,各党组成员分别担负下设分组的第一牵头领导或联合牵头领导,牵线抓总、靠前统筹,参与抢险救援、救灾救济、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的指挥调度,统筹做好失联被困人员联络救援和灾后应急期、过渡期群众生活安置救助,在所联系镇街就地指挥抢险救灾。
——政协机关走在前、做表率。抽调政协机关骨干力量到受灾镇街一线参加抢险救灾突击队、到转移群众集中安置点参加驻点服务、到区洪涝灾害灾情统计工作专班参与信息统计;以政协机关党组为班底组建工作专班,协调安排委员“同心抗洪”具体工作;机关党总支发挥战斗堡垒作用,组织机关党员开展单位周边道路清淤除障,引导机关党员参加所在村居志愿服务,带头打好防汛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攻坚战。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主任安久亮,自防汛预警拉响后就下沉深山斋堂镇参与防汛值守,经历暴雨、山洪、灾后抢险全过程,时刻不停协助镇党委政府做好防汛应急、群众转移、抢险救灾工作。区政协研究室主任李玉国,受组织委派担任区派驻镇街抢险救灾工作组组长,待山区“生命通道”一经抢通,即带领20名组员奔赴一线,迅速开展抢险突击。
——政协委员广参与、齐心干。广大委员主动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和区政协倡议,通过紧急救助、志愿服务、救灾善后、捐款捐物、建言献策等方式广泛参与进来,掀起委员“同心抗洪”总体战。暴雨洪流之中,“危急关头率先豁出去”的委员身影尤为清晰,他们当仁不让勇当“最先”、冲在了“委员方阵”最前沿:
“最先实施雨中救援的”,是带领社区居民为滞留列车遮风挡雨、“感动全网”的孟二梅。孟二梅除了大台街道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这一职务外,还有一个重要身份,那就是区政协妇联界委员。作为委员,孟二梅长期关注基层治理和民生改善,一直为辖区群众能住上“好点的房子”、用上“廉价安全的煤气”这些“关键小事”建言发声,并通过提案、社情民意等形式提出解决方案。正是守护百姓“一向”的打底,才有了体贴乘客“一瞬”的壮举。中共党员委员孟二梅紧急救援的故事一经报道,就给广大委员“同心抗洪”莫大激励。
“最先投身排洪抢险的”,是区政协常委、农业界委员安国志。安国志委员在自身企业遭遇严重水毁情况下,依然组织员工把公司机械工程设备开到能开到的门城地区、潭柘寺镇、军庄镇,抓紧开展排水、清淤作业。此外,他还自发组织抢险救灾突击队,在断路、断电、断网情况下,背行援助物资、涉险挺进失联的岭角村,救出6名被困群众。
“最先发起物资驰援的”,是工商联界委员张野、医药卫生界委员魏星,区政协常委、无党派界委员黄殿琴。张野委员、魏星委员最早向区政协表达捐赠愿望,并呼吁开辟委员物资捐助渠道,张野委员最早向区慈善协会捐出2万元抢险资金,黄殿琴委员最早将2吨援助物资送抵受灾镇街。这些主动捐款、带头捐物,推动政协“委员物资捐助专班”的设立,开启委员“精准驰援”行动大幕。
“最先呼吁灾后重建的”,是文体界委员梁国春。梁国春委员返乡耕耘文旅休闲产业,潜心8年打造的谷山村景区、八奇洞景区都是北京市上榜的“网红打卡地”,此次受灾严重。面对山洪造成的残垣断壁,他深受触动,及时提出“要保留部分水毁车辆、水毁路段、水毁房屋等水毁场景,建设洪灾主题纪念馆、抗洪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或防灾减灾实训基地”的建议,为提高城市抗洪减灾能力、提升市民防汛避险意识奔走呼吁。
“最先开启宣传鼓劲的”,是科技经济界委员袁岳。袁岳委员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优秀企业家,又是多家媒体专栏作家和主持人,社会活动面广、舆论影响力大。早在新闻媒体仍在聚焦山洪惨状的时候,他就在微信公众号发表《让我们一起为门头沟加油》长文,从公司到门头沟落地项目、驻地发展的亲身感受出发,向大家介绍了他眼里的门头沟和门头沟人民,介绍了老区身上“那股发展的能量和遇障除障、遇难排难的氛围和气势”,坚定表达了门头沟战胜灾害的必胜信心,发挥了很好地团结鼓劲作用。
“最先”连着“最先”,每个都在示范。“同心抗洪”行动,就这样在每个阶段都由点到面迅速铺开。
精准驰援,协力构筑受灾群众“生命补给线”
“受困群众最需要什么,政协委员就赶紧支援什么”,靶向发力、精准驰援,是灾后两周“同心抗洪”行动的主流也是最大亮点。
据不完全统计,自8月2日-15日两周时间,广大委员充分发挥朋友圈大、联系面广的优势,采购、联系、输送一大批亟需紧缺物资发往镇街一线。其中,捐赠救灾资金1155.55万元,捐赠基本生活物资38815件、防汛应急物资5744件、卫生消杀物资6244件......
如果不了解门头沟的地理、地形、地貌,单从以上数据,很难体会这一件雨披、一口热饭最终抵达群众手里,所历经的“险”、所承受的“颠”以及所运输的“辗转”。
门头沟西高东低、宽山窄路、沟谷落差大,全域空间不是“山区环抱城区”的包围结构,而是城区、山区东西分列,山高城低、城小山大、雀首屏身的“孔雀开屏”结构。处在“孔雀之眼”位置的门城地区,巴掌大小,居住着全区大多数人口,包括大多数区政协委员。洪水来袭,此地受到山区来水猛烈冲击,很多汽车冲入河道、部分城区遭遇洪水漫灌,但总体上看,城市韧性还是比较强,经受住了考验。但是,就广大山区而言,由于进山道路呈鱼刺状分布、缺乏微循环,又与行洪河道“依偎纠缠”,待极端雨量汇聚,洪水携裹砂石左奔右突,掏空路基、冲垮路面,再加上山体塌方、断电断网,就造成大批镇村失联、命运孤悬。
打通“交通线”+构筑“补给线”,就等于架起了“生命线”。
暴雨之下地质复杂,极易引发次生灾害,打通“交通线”只能由专业救援力量“开凿推进”。所以,委员“同心抗洪”的重心全部落在构筑“补给线”上。
因为灾后施救存在“黄金救援期”,生命需要补给,所以“驰援”;因为驰援之难,所以需要“精准”。
为做到精准驰援,区政协组建“委员物资捐助工作专班”,时刻关注区“防汛抢险救灾信息发布”动态,紧盯交通、通讯等山区抢险救援“生命通道”打通情况,坚持山区镇街打通一个、复联一个、对接一个,并同步梳理出一份定向援助清单,将该区域救灾紧缺物资和生活亟需物品向全体委员发布,引导委员靶向发力、有的放矢开展援助。同时,依托委员联络微信大群,配套建立救灾资讯每日悦读、捐助情况每日发布机制,将区委工作要求、委员捐助情况及时推送给大家,在凝聚好委员思想共识基础上,引导委员参与援助、比学赶超。
就是在这样的平台机制引导之下,一幕幕精准驰援的故事接续上演,很多让人印象深刻:
——“一个再一个”的递进驰援。处在“鱼刺脊梁骨”位置、沿线分布多个镇村的109国道,贯穿门头沟全境,从西六环军庄桥到市界段共96.85公里, 受山洪、落石冲击,全线撕裂。抢通109、打通失联镇村,只能从“鱼嘴”处的门城或绕个大弯从“鱼尾巴”处的河北涿鹿“双向凿进”。时间紧迫,打通一个,就要赶紧支援一个。区政协常委、特邀界委员、区新联会会长俞陈锋,紧盯政协发布的镇街需求清单,每复联一个镇,他就组织捐赠一批紧急救援物资,“一个再一个”,一直覆盖山区各镇,真正做到了递进驰援。
——“一手牵一手”的接力驰援。山区通道打通后,有的深山镇在门城设立联系点,用于接收、暂储援助物资,再由镇组织有涉水经验的车辆往山区运送。另外,镇与镇之间也有很多物资需要调配。由于路险难走、车辆较少,很多援助物资一时供应不上。文体界委员李悦、特邀界委员韩增勇、民进农工党界委员康荣臻、民盟民建界委员范同春等委员获悉情况后,不但自己捐款捐物,还主动出车出人、甘当快递、自驾前往。这就出现了部分委员将物品捐赠到接收点,又有其他委员开车将物资运送到目的地,委员连线、接力支援的场面。妇联界委员何建红、文体界委员宋旭,在潭柘寺镇设有“何建红宋旭委员工作室”,这是区政协推动委员联系群众所设立的基层站点。何建红、宋旭以工作室为站点,平时开展宣传政策、反映民情、参与基层协商、服务群众等工作。灾情发生以后,“委员工作室”即刻变身“物资转运站”,很多委员捐助物资都是通过他们的步步接力,送达受灾群众手中。
——“一波又一波”的轮番驰援。不同镇村水毁程度不一且打通存在时间差,“新复联的”和“已复联的”在紧缺物资需求上存在差异。所以,区政协常委、民族宗教界委员云涛,区政协常委、科技经济界委员王韶生,工会界委员王威,科技经济界委员张军宁,文体界委员光善红,妇联界委员安雪,工商联界委员张志远,团委青联界委员徐帅等近30名委员在捐助一轮生存物资(水、食品等)、抢险物资(铁锹、应急电灯等)之后,又根据最新需求再次捐赠一批生活物资(蚊香、女性用品等)、消杀物资(84消毒液、喷雾消毒枪等),有一个二次驰援、三次驰援的过程。文体界委员马士龙、李悦,积极发动“朋友圈”力量,分别牵线联系了“北京冠军之家公益基金会”和海淀区政协委员徐磊来门头沟开展援助,向受灾群众输送一轮又一轮物资。
还有很多故事让人动容:无党派界委员李爱民,每天组织一二十人的队伍到村居开展义务消杀;农业界委员陈庆,昼夜不停带领突击队奋战在打通镇村“生命线”上;团委青联界委员董宇,不但将自身企业园区作为救援部队大本营,还出动机械车辆参与河道落水汽车打捞工作;农业界委员王新玲,洪水刚退,就穿上胶鞋、扛起铁锹,到社区、到主干道,一锹一锹的铲淤泥、清垃圾,任凭汗水打湿发缕、浸透衣背......
救灾工作不结束、群众生活没恢复,委员驰援的脚步就不停步。有人不仅要问:到底为什么,能让委员如此慷慨、无私捐助?到底是什么,能让委员如此牵挂、忘我奔赴?到底是哪一种魔力,能让委员如此不惧、奋身不顾?
人民政协为人民,一切以人民为中心;政协委员来自人民,是“人民的委员”。这就是根本答案。
作为门头沟人民的“委员”,还有更为详细的解答:
——是老区的传承。门头沟是革命老区,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激荡人心,流传下来的战天斗地不服输的“精气神”影响了门头沟几代人。区政协每年开展清明祭英烈仪式、红色主题活动,就是引领委员赓续红色血脉、传承革命精神,以团结奋斗的姿态走好新时代长征路。心里埋着“斗争故事”,危机时刻就能展现“斗争气质”,面对自然灾害能够做到临危不惧,也能做到守望相助。
——是新时代的激励。这些年门头沟摒弃“煤炭经济”转向“低碳经济”,筚路蓝缕、艰苦创业,通过多年努力一举拿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、“国家森林城市”、“中国天然氧吧”等一批“国字号”招牌,打开了日新月异发展新局面。新时代的“蝶变”过程、发展成就、进取精神,激励着、凝聚着包括委员在内的每一个门头沟人。面对洪水侵袭,这种精神就转化为团结一心、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。
——是委员的家国情怀。这几年,区政协委员关注山区农村进步、农业升级、农民致富,围绕乡村振兴、文旅产业、民宿发展,深入开展视察、考察、调研、协商,为扮靓山区百姓的“美丽老家”、打造首都市民的“梦里老家”积极出谋划策、献智出力。一座座新房盖起来、一种种清洁能源用起来、一个个村落靓丽起来,都会让委员们莫感欣慰。这里面有他们多年的呼吁,也有辛劳的付出,委员的心和百姓的家连在了一起。面对洪水冲破家园,委员们的大局意识、家国情怀、为他人着想的担当就被强力激发出来,激励他们勇敢站出来,携手受灾群众抚平伤痛、一道共建美丽家园。
聚焦重建,再塑“首都西部后花园”
深山峡谷,机器轰鸣。一行越野车队打着双闪跋涉在蜿蜒山路,路旁河道里挖掘机正伸长铲斗使劲挖泥、清运杂物。
车队间距拉得很开,速度时快时慢。遇到大石旁落、泥浆堆积的地方,一簇簇石头子从山上不时滚落,打在车顶发出“噼里啪啦”的声响,这时车子就会紧踩油门加速驶离;而走到峡谷转弯处,前方路基被“掏空身躯”、“整块旋走”,就出现一条二三百米长的巨大豁口,这时车子就得下潜三四米,在抢修出来的沙石路上一阵颠簸,才能攀爬回原有路线。
经过艰苦跋涉,车队抵达站点之一——一个叫“向阳口”的深山村落。车子进村没多远,车轮就陷在淤泥和石头渣子里,走不动了。队员们随即下车,一脚落下,踩在脚底的竟是一辆车的顶棚......
这不是灾难片的片场,这是重特大灾害的现场。8月16日起,海河“23•7”流域性特大洪水爆发两周后,门头沟山区部分道路还在因施工抢修处在交通管制状态,区政协组织的“同心抗洪•灾区行”行动已然拉开,四辆越野车带着专用车证、拉着委员整日穿梭在大山之中。
察水利、看水道,走沟域、进村落。视频传布的洪流冲击眼球,水毁石击后的现场同样震颤人心:300多年的古树被连根拔起,长眠在地上;随处可见的电线杆子、变压器几成匍匐状,身上缠绕的电线拉扯着才不至于倾倒;有的村庄被削掉半拉,剩下的房子七零八落,歪斜着苦苦支撑;有的房子淤泥堆积高及房梁,院里院外灌满泥浆,从“精装修”一下子回到“毛坯房”......
只有走到现场,才能知晓“重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”的量级、更加谨记自然的疯狂;只有走近群众,才能了解他们多么珍惜用一砖一瓦辛苦半生垒成的家、更加懂得他们的盼望;只有走遍大山各个角落,才能把握莽莽西山条条沟谷的山势水势、更加明确重建的方向。
“灾区行”活动的举办,标志着区政协抗洪救灾工作,已经从“同心抗洪”向“同心重建”转段。聚焦“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和灾后恢复重建”履职尽责,已被区政协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协工作的重中之重,整体安排已做出部署,“同心重建美好家园•政协委员在行动”率先打响,广大委员也迅速行动起来:
——聚识重建,助力打下敢于拼搏、团结奋斗“强心剂”。恢复重建,首要是信心重建。战胜灾难,亟需要在全社会发扬敢于拼搏、团结奋斗的斗争精神。医药卫生界委员李娟,发挥本职优势,向妙峰山、潭柘寺、落坡岭等地派出心理医生,进行灾后心理应急救援,鼓励大家直面困难、生产自救。医药卫生界委员李跃华、妇联界委员袁冬梅发挥专业优势,针对一线抗洪救灾干部职工提供免费心理服务,为大家接续奋战加油鼓劲。更多委员利用委员联系群众工作站(室)、“连心桥”既有机制,深入界别群众,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协调关系、理顺情绪、化解矛盾的工作,引领大家跟党走、向前看。
——聚智重建,深度建言灾后重建规划编制。面对重建家园的急切梦想,灾后重建规划慢不起但也急不得,必须科学理性、审慎编制。广大委员参加“灾区行”活动边走边看,深入思考,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建议。特邀界委员韩增勇、农业界委员张殿芳等提出,“这次山洪冲刷形成新的水痕边界,建议以这个边界为界,重新划定生态红线、河道蓝线范围,对划线范围以内的建筑物另址迁建”;特邀界委员童利红、文体界委员光善红等提出,“门头沟作为生态涵养区和文旅休闲区,村民的房子自带‘民宿’属性,一栋房子就是他们的‘产业基地’和生活来源,对于修缮或重建房屋,在政府帮扶基础上应鼓励村民想方设法筹集资金,建设标准从‘民房标准’提高到‘民宿标准’”。文体界委员顾大勇、工商联界委员张野等提出,“应在山洪沟上游人口稀少区段,建立梯级消能工程,逐渐削减山洪灾害的能量,在下游段采用疏浚排泄措施,抓紧开展永定河河道清淤治理”;区政协常委、无党派界委员黄殿琴、特邀界委员丁奇等提出,“在坚持韧性城市建设方向的同时,加强对水灾保险的宣传,尤其是对河谷周边居住工作的居民,可组织相关保险公司开展水灾保险的宣传,自愿上险,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”...... 委员一条条真知灼见源源不断,经过政协平台收集、整理、上报,及时抵达到区委区政府决策案头,众智汇聚到重建规划编制之中。
——聚力重建,先“撸起袖子”行动起来。恢复重建,贵在不等不靠、带头行动。科技经济界委员鲁欣,带领企业员工与企业所在地村民一起清理修缮损毁道路,进行全村清淤、消杀,有序开展恢复重建;文体界委员梁国春,积极带领企业员工清理景区、修缮损毁物品,开展生产自救;工商联界委员刘会军,带领公司130余名员工对三家店、高家园、小园、城子连续7天进行清淤除障及环境消杀,在做好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,携手社区居民一道回归正常生产生活秩序;文体界委员光善红,创办的以传扬皇家琉璃文化为特色的“新乡村•宝顺宅院”精品民宿,已作为首批恢复营业的“门头沟小院”开门迎宾;工商联界委员李夺,正带领产业基地员工和所帮扶村民,对洪水冲散冲毁的几十万盆花苗进行归位、扶苗、培土、修复,这项以林下经济为切入、以村企合作为基础、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亮点、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大放异彩的“林花模式”,正恢复元气、等待最美绽放......
“同心重建美好家园•政协委员在行动”,不仅得到区政协委员热切响应,还得到兄弟区政协的大力支持。西城区政协主席班子带队查看门头沟受灾镇村情况,对接防汛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,西城区政协委员沈巍、燕斐、孙妍对灾后重建伸以援助之手;石景山区政协将“委员灾区行”列入工作日程,即将组织委员赴门头沟开展工作对接......
一切的一切,都是“让老区人民先渡过难日子”。
所有的所有,都是“让老区人民最终过上好日子”。
门头沟,因这次百年一遇暴雨山洪灾害,走进全国视野。追溯“门头沟”名称由来,是该区有一处叫“圈门”的地方,“它的前头有条沟”。
经此“抗洪”一役,40万门头沟老区人民,包括180名政协委员,通过不屈不挠的抢险自救、可歌可泣的守望相助、众志成城的恢复重建,在新时代,给“门头沟”这仨字强力灌入昂扬向上的奋斗气息。正如8月20日区委区政府《再致全区人民的一封信》中所说:
只要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始终坚定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决心,继续展现迎难而上、不畏困难的勇气担当,持续凝聚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的团结力量,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,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,就一定能够全面夺取防汛救灾、重建家园的新胜利!
加油,门头沟!